欢迎来到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官方网站!(全年无休)
门诊时间:08:30—17:30(呼吸高发季特设晚间常规门诊)

成都中医哮喘医院

24小时热线电话

028-63288353

  • 概述
  • 病因
  • 症状
  • 就医
  • 治疗
  • 预后
  • 日常
  • 多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所致。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、咳痰、喘息等。以抗感染、止咳祛痰及舒张支气管治疗为主。需戒烟,避免接触粉尘、烟雾及预防感冒等。

    疾病定义

    气管炎是指由生物或理化刺激等致病因素引起的,气管-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,急性或者慢性非特异性炎症,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、咳痰,秋冬季易发。

    流行病学

    急性支气管炎

    普通人群发病率高,常发生于寒冷季节、气温突然变冷或呼吸道病毒易于传播时。

    慢性支气管炎

    一种常见病、多发病,随着年龄增长,患病率增高,5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15%。

    疾病类型

    急性支气管炎

    由病毒、细菌等多种病原体、理化刺激等非生物因素引起气管-支气管黏膜急性炎症,导致以咳嗽和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疾病。常发生于寒冷季节、气温突然变冷及呼吸道病毒易于传播时,病程通常1~3周。

    慢性支气管炎

   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,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,如吸烟、粉尘、烟雾、大气污染等的长期刺激所致的气管、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,临床以反复发作咳嗽、咳痰的慢性过程(≥2年)为特征。

  • 急性支气管炎:通常是由呼吸道病原体,如病毒、细菌、肺炎衣原体、支原体等感染因素,或非感染因素如物理、化学刺激、过敏原参与。慢性支气管炎:病因尚不完全清楚,一般认为是多种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
    基本病因

    急性支气管炎

    病毒感染是急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因,包括流感病毒A和B、冠状病毒、鼻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为最常见病原体。细菌、支原体和衣原体引起者相对少见。

    慢性支气管炎

    吸烟、感染、职业粉尘、化学物质、大气污染和气候等环境因素,均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有关。

    诱发因素

    急性支气管炎

    冷空气、粉尘、刺激性气体或烟雾(如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、氨气、氯气、臭氧等)等的吸入,均可刺激气管、支气管粘膜导致急性损伤和炎症反应。

    慢性支气管炎

    除基本病因外,其它因素如免疫功能、年龄等,增加了罹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易感性。

  • 气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、咳痰,严重者或伴有喘息症状。

    典型症状

    急性支气管炎以咳嗽、咳痰为典型症状,多数情况下咳白痰或伴有喘息、气紧症状。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长期、反复发作的咳嗽、咳痰,其发作多在春季或冬季季节变换时症状加重,晨起咳嗽为著。

    伴随症状

    支气管痉挛的症状:气急、喘息、胸闷等。

    全身性症状:厌食、恶心、乏力等。

    感染严重可有发热、咳黄痰等表现,少许患者有痰中带血丝。

    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,及其他肺的基础疾病者,可有发绀和呼吸困难等表现。

  • 当患者出现咳嗽、咳痰症状明显,活动后气短,咳嗽、咳黄痰,或伴有发热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

    就诊科室

    呼吸内科、感染科、急诊科、小儿内科

    相关检查

    血常规

    多数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无明显改变,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。

    胸部X线

    部分表现为肺纹理增粗,少数病例无异常表现。不建议对疑似急性气管-支气管炎患者进行胸部常规影像学检查。当出现咯血、呼吸困难、肺部实变体征等症状或体征时需进行胸部影像检查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早期可无明显异常,中、晚期可出现肺纹理增多、紊乱或呈条索状或肺气肿等改变。

    痰涂片检查和培养

    痰涂片检查和培养不作为支气管炎的常规检查。痰液涂片检查,常见革兰阳性菌或革兰阴性菌,以及被破坏的白细胞、杯状细胞。一般仅用于急性发作且有咳脓痰、发热等感染征象,伴有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支气管扩张反复急性发作,或者初始治疗失败的患者。

    鉴别诊断

    本病表现为咳嗽、咳痰及喘息症状,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。

    肺炎

    咳嗽伴有异常生命体征(如发热、呼吸急促、心动过速、甚至精神状态改变),需进行胸部X线检查。

   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

    常表现为习惯性清嗓和鼻后滴流感,可由普通感冒、鼻炎、鼻窦炎和/或环境刺激物引起。

    胃食管反流

    烧心、反酸是胃食管反流常见症状,某些以咳嗽为唯一临床表现。

    咳嗽变异性哮喘

    部分患者以刺激性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,刺激性因素如油烟、灰尘、冷空气、过敏原等可诱发咳嗽,支气管哮喘患者常常有家族史,部分患者有过敏史。抗生素治疗无效,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阳性,可辅助鉴别。通常抗哮喘治疗有效。

    肺结核

    肺结核患者常出现发热、盗汗、乏力、消瘦等症状。结核菌素皮肤试验(PPD试验)、γ-干扰素释放试验、痰找抗酸杆菌、GeneXpert系统抗酸杆菌核酸检测,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可以鉴别。

    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

    该病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症状接近,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,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呈阴性,因此两种疾病临床上常易误诊。其鉴别需行诱导痰检查,诊断标准为患者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≥3%。

    过敏性鼻炎

    患者通常有鼻后滴漏,可引起慢性咳嗽。鼻腔检查时,患者有明显的鼻炎表现。

    过敏性咳嗽

    患者通常以慢性刺激性干咳为主,有过敏性疾病史或过敏物质接触史,经过慢性咳嗽流程排除咳嗽变异性哮喘、慢性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、胃食管反流等常见慢性咳嗽。检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(SPT)阳性、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增高,经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治疗有效。

  • 急性支气管炎通常呈自限性,以祛痰药物、解热镇痛药等对症治疗为主,通常无需特异性治疗。对于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早期,可酌情给予抗病毒药物。抗菌药物治疗不宜作为常规使用,仅用于存在细菌感染征象患者,盲目应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产生、二重感染等严重后果。

   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需明确导致急性发作的原因,治疗需要阻断诱发因素,如患者需戒烟,避免接触粉尘、职业粉尘或过敏原等。治疗方案包括控制感染、镇咳祛痰、平喘等;缓解期治疗包括戒烟、预防感冒、接种疫苗等。

    药物治疗

    支气管炎常用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
    解热镇痛药

    对高热患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,可缓解发热、头痛、全身疼痛等症状。

    祛痰药

    使痰液变稀,加速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,清除气道分泌物。常用祛痰药物有氨溴索、溴已新、N-乙酰半胱氨酸、羧甲司坦和桃金娘油等。

    止咳药

    如患者频繁剧烈咳嗽造成不适,并影响其学习、生活、工作和睡眠,甚至剧烈咳嗽可能引起气胸、肋骨骨折、晕厥等并发症时,患者可酌情应用右美沙芬、喷托维林或苯丙哌林等镇咳剂。但痰多者,不宜用可待因等强力镇咳药,以免药物影响痰液排出。可待因、右美沙芬等中枢镇咳剂不宜使用时间过长,否则患者可能出现药物依赖。

    支气管扩张剂

    伴有喘息、呼吸困难的患者,可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减轻咳嗽和气促症状。常用药物包括氨茶碱、沙丁胺醇等。

    抗感染治疗

    不推荐对无肺炎的非细菌感染的急性单纯性气管-支气管炎,进行常规抗菌药物治疗。对过去一年曾住院治疗、口服皮质类固醇、糖尿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,患者若符合其中一项且年龄大于80岁,或者患者符合其中两项,且年龄大于65岁,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。

    抗菌药物一般可选用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、大环内酯类,或氟喹诺酮类。急性发作期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,如合并感染,可应用抗感染治疗。医生多根据患者所在地常见病原体,选择抗感染药物。药物治疗一般口服应用,病情严重者可选择静脉用药。如检查能培养出致病菌,医生会根据药敏结果并结合临床选择抗生素。

    中医治疗

   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,可使用中医中药疗法,或患者口服止咳、化痰中药缓解症状。中医治疗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,辨证论治。

  • 急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自限性的下呼吸道疾病,一般患者经过治疗可痊愈。

  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部分症状可控制。部分患者可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,甚至进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,严重者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。

    并发症

   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,若患者病情较重,其可伴有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。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,甚至右心衰竭。

  • 气管炎患者需戒烟,并应当避免吸二手烟。患者应当避免接触职业性粉尘、烟雾等刺激,还应当避免呼吸道反复感染。

    日常生活管理

    戒烟

    是减少支气管炎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。

    促进排痰

    增加液体摄入,以稀释痰液,利于痰液排出。

    避免诱发因素

    包括环境污染物及职业性呼吸道刺激物等。

    营养支持

    应摄入高蛋白、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。

    特殊注意事项

    患者应了解对于非细菌感染征象的支气管炎无需使用抗菌药物;

    患者应了解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渐进发展性疾病,通常可逐渐发展以致影响患者生活方式及肺功能。

    预防

    患者需戒烟,避免接触二手烟,同时尽量避免接触空气传播的支气管刺激物。

    患者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,勤开窗通风。

    增强体质:规律锻炼,预防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。

    患者应避免受凉和感冒,勤洗手、流感季节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。

    疫苗接种,包括流感疫苗、肺炎球菌疫苗等。